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凌宗成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邢婷)10月31日,国际综合性期刊ScienceBulletin刊登了由山东大学牵头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该成果包括建立了一套月球表面岩石分类体系,并归纳总结了不同岩石的特征及其出现的环境,还包括完成世界第一幅1: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
1: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英文版缩略图。山东大学供图
据介绍,年至年,在“嫦娥工程”探测数据支持下,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的带领下,山东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以月球样品中的分类方法为基础,融合近年来月球遥感研究获得的信息,建立了一套月球表面岩石分类体系,并归纳总结了不同岩石的特征及其出现的环境。同时,通过制定月球岩石分类指标、编图流程和方法、图例,应用GIS平台,完成了世界第一幅1: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
人类对于月球表面元素、矿物、岩石类型等物质成分的科学认识,始于20世纪50-70年代。大量的无人月球探测和载人月球探测获得了珍贵的历史数据。由于当时缺乏全面的探测数据,最早的一批月球图以表达形貌特征为主而缺少物质成分信息。
月球岩石综合信息。山东大学供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的月球探测任务获取了全月球表面物质成分的探测数据。我国自年起启动月球探测工程暨嫦娥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探测器相继发射升空,并获取了大量的物质成分遥感探测数据,为编制基于我国自主探测数据的月球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年,人类航天器于近40年后重返月球表面,嫦娥三号携“玉兔”在“广寒宫”着陆。年,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仍在持续开展巡视探测。这些月球探测任务获取的海量数据,促成了大量针对月球表面物质成分的研究,提升了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
除了遥感数据之外,早期的登月任务还将公斤的月球样品带回了地球。依照这些样品的特点,人们在地球上收集鉴定出了来自月球的陨石。
而在月球采样沉寂44年后,我国嫦娥五号任务于年底成功携带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这些月球样品使科学家们可以更详尽地研究月球表面的物质成分和岩石成因。
此外,月球样品能与月球遥感数据建立适当的联系,并扩展到其他还没有获得样品的区域,使人们能够通过遥感数据研究全月球表面岩石类型分布,进而认识月球的岩浆演化和地质成因。
上述论文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博士后陈剑,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行星科学课题组长凌宗成教授,共同作者包括刘建忠研究员等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