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资源 >> 正文 >> 正文

汉产卫星火箭助力太空铺网,武汉快步迈

来源:遥感 时间:2023/7/16
白癜风治疗去哪里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智能生产线。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摄   长江日报讯卫星产业园可年产颗小卫星,火箭产业园可年产20枚火箭。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相邻的两个园区内可以完成卫星、火箭的批量生产、制造、总装和联控联调。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是我国除上海、西安之外的第三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随着汉产卫星、汉产火箭陆续投产,一座航天新城在长江北岸悄然崛起,武汉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的步伐铿锵有力。   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符合“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   查询国家发改委有关文件,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共批复了3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   年7月,国家发改委同意上海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并认定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民用航天主导产业、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两大领域。   年10月,国家发改委同意西安国家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并认定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重点加强以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为主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在三大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中,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属于“后来者”。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湖北省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   国家发改委的复函显示,湖北省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符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体现了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适应,对于推动湖北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促进航天产业全面创新和集聚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动能和新亮点具有重要作用”。   锚定市场潜力巨大的商业航天产业   武汉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深度合作   与上海、西安定位于国家级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不同,武汉锚定市场潜力巨大的商业航天产业,突出产业创新,统筹卫星、火箭、数据云,培育航天高新技术千亿元产业集群,致力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   6月9日,武汉市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深度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举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党组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刘石泉表示,武汉科教资源丰富、创新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是创新创业、真抓实干、成就梦想的地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将科学统筹企业布局资源,在航天产业、数字技术、光量子技术等方面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拓宽与武汉的合作发展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稳步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记者了解到,目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已经聚集了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空间公司、行云公司等多个航天“国家队”,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北京吾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李伯虎院士工作站等重点项目相继签约入驻,火箭、卫星、遥感、航天材料、测控等航天产业上下游链条正在加速形成。   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   卫星制造在汉跨入批量化生产时代   在武汉,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为核心,实施商业航天牵引工程中的行云工程和虹云工程,旨在构建以天基宽带互联网和天基窄带物联网为骨干联通的天基信息网络。   行云工程建设已取得可喜进展。年5月,行云工程首发星“行云二号”01星、02星成功发射入轨,完成行云工程α阶段建设任务。两颗卫星圆满完成包括平台及载荷状态测试、星间激光通信载荷测试等在内的第一阶段技术验证。今年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计划完成行云工程β阶段组网建设。届时,将实现小规模业务运营,初步实现天基物联网服务。   武汉卫星产业园、武汉火箭产业园则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实施行云工程和虹云工程、打造天基物联网的“基座”。   去年底,武汉火箭产业园一期投产,形成年产20枚快舟火箭的生产能力。今年5月,武汉卫星产业园一期开园,建成国内首条智能卫星生产线,可年产颗小卫星,我国跨入卫星批量化生产时代。   专家访谈   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   未来中国至少有5个万亿产业“链接”航天经济   在武汉致力于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之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李德仁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他表示,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武汉有天然优势,而且武汉已经在某些方面进行了尝试并获得成功,武汉有必要将商业航天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方向。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全球已经进入商业航天经济时代,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李德仁说,所谓的“航天经济”并不仅仅是发射几颗卫星那么简单,而是要有相关的配套产业支撑。比如,现在大家广泛认同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由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共同组成。这其中的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方面都离不开航天,发展起来的经济产业动辄就是上万亿元。   李德仁介绍,他曾在南京的一次公开发言中谈到,未来中国至少有5个万亿元产业和航天经济有关,包括“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城市运营大脑建设”“机器人、自动驾驶相关应用”“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   他说,在航天技术的运用方面,武汉做过很多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的团队协调合作单位,医院施工前的高分卫星图片,并与施工后的卫星图片进行对比,医院的建设没有对地质、环境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他的一名学生在做共享电动自行车项目,用辆电动自行车送医生上下班,疫情期间不收费。这家公司在电动自行车上安装了北斗芯片,这种芯片的高精度导航能做到0.5米,能精确地显示位置。一人出行,不受聚集交叉感染,也不会传播疾病,很安全。   李德仁认为,在商业航天领域,武汉有众多高校、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参与。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武汉汇集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如航天科工、高德红外、武大吉奥、立得空间等公司。在科技研发方面,武汉也有诸多重点实验室参与其中。“这些都为将武汉打造成真正的‘中国航天第三极’创造了先决条件。武汉应当抓好卫星导航、遥感、通信的集成,将人工智能上天,努力推进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   李德仁说,武汉的机遇在于起点高、基础扎实,但是遇到的挑战也不少。无论什么经济,要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如何将高校优势转化为武汉的人才优势,需要全盘考虑。在这方面,政府层面的主导不可或缺。而且,如何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如何实现本土企业与科研单位的无缝对接,将原创性技术直接转化为市场产品,这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肖龙:   科教实力是武汉商业航天的最大底气   “对于未来的航天产业,新的   肖龙说,武汉有多所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致力于航天产业发展,这是武汉天然的优势。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地外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技术研发方面,都有潜力可挖。   他说:“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武汉是除了上海、西安之外的‘中国航天第三极’。在地外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方面,武汉居全国前列。在监测方面,武汉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武汉理工大学在材料学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   肖龙认为,武汉有高校和高科技产业方面的先发优势,有制造业等方面的深厚基础。用新的机制和体制去打造这样一个新的战略产业方向,武汉在未来航天领域,特别是商业航天领域,就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产业聚焦   全球航天经济迎来井喷   武汉站上风口发展“航天+”产业   航天经济是比互联网更具掘金潜力的国际赛道。欧洲咨询公司发布的《年航天经济报告》显示,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再创新高,达到亿美元。   全球商业航天市场风起云涌。SpaceX、OneWeb、韩华集团等国际巨头纷纷布局太空互联网,动辄以成千上万的卫星在太空中构架星座系统。截至今年5月3日,SpaceX已累计发射颗“星链”卫星,“星链”宽带在北美已开始正式商用化,并计划将网络服务拓展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航天经济的国际赛道上,我国优势明显,成为全球航天产业新一轮加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有关政策,促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给我国民营火箭公司发放了“通行证”。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把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的首批首类。   据了解,我国卫星互联网工程于年正式启动,开始大规模卫星互联网星座布局。低轨星座“国家队”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行云工程、虹云工程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星座、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天象星座为代表,必然拉动全产业链的需求,中国迎来火箭、卫星发射密集期。   去年9月,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两个巨型卫星星座共颗宽带通信卫星的轨道和无线频段使用申请。   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罗毅表示,一旦批量化发射大型星座,必将对火箭、卫星及相关地面设施产生巨大的需求,这将迅速放大我国商业航天市场。   在全球商业航天风起云涌之时,国内多地正在加速布局商业航天产业。北京、西安、武汉、宁波、重庆、深圳等多个城市出台政策,吸引人才,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将商业航天产业打造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站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风口,武汉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看上的远远不止卫星、火箭和地面设备构架的天地融合信息系统,还包括更具想象空间的“航天+”产业,让航天产业赋能智慧医疗、智能网联汽车、智慧林业、智能应急等多个细分领域。   去年12月,武汉发布《武汉市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深度合作工作方案》,推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航天产业、量子芯片、智能网联、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武汉。   在这个工作方案中,武汉明确提出“打造国家商业航天第一极”。充分发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示范带动和平台支撑作用,围绕火箭、卫星、激光、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抢占量子芯片市场制高点,创建“城市大脑”示范城市,抢占人工智能“城市大脑”制高点,打造国家网络安全产业集聚区,加大项目策划和招商引资力度,全力争取商业航天领域重大项目布局武汉。   “中国航天第三极”为什么是武汉   1地理优势   武汉是东—西、南—北、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大战略通道交会点,航天高新产业链可以辐射整个中国。   2人才优势   武汉高校众多,科研院所多,与航天相关的研究人才和后备人员多,与航天相关的专业水平高。   3研发实力强   武汉形成了以航天三江集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武汉光谷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等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的研发主体,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测绘、遥感、通信、气象、红外成像、北斗导航等尖端技术是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涵盖火箭、卫星、空间信息应用等,基本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能力。   4工业基础雄厚   武汉正在建设“五个中心”,形成了以中国光谷为集聚区的“芯屏网端”光电子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中国车谷为集聚区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为武汉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提供了材料和技术上的支撑。比如,神舟飞船有多家武汉企业参与研究和制造,C大飞机有多家武汉企业参与制造核心零部件。   中国航天“三极”   1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定位:商业航天   目标:打造“中国商业航天第一极”“中国航天第三极”   核心: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为核心,打造天基物联网工程中的“两云”——行云工程、虹云工程,布局并建设武汉火箭产业园、武汉卫星产业园,以及聚集火箭、卫星生产制造、发射和遥测、应用等上下游产业链重要项目。   2上海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上海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核心,从年开始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又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局,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三大总体院之一。年7月,上海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为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上海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一直在我国研发导弹、探索火箭、发射卫星方面担当主角,其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超过98%。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实现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并将2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亚洲纪录。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卫星气象观测系统序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同时研制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3西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西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以成立于年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为核心,是我国历史最久、水平最高、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研究院。年12月,西安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为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航天基地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国唯一的航天专业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主要承担着我国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等航天产品固体发动机的研制、生产、试验任务。   “星谷”崛起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大事记③   年4月   在第四个“中国航天日”,航天科工卫星产业园、航天行云科技卫星测运控中心等五大项目同时开工。   年8月   由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双星”,成功将“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与“潇湘一号07卫星”分别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年1月   火箭产业区完成全部建设及设备安装工作,湖北首个商业航天火箭产业园已经具备投产条件。   年5月   武汉卫星产业园举行卫星下线仪式,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生产的第一颗“汉产”卫星下线。   (长江日报记者李金友赵家新贺亮整理:长江日报记者李金友谭德磊陈俞统筹:马振华)   相关报道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星箭齐飞: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新洲号”火箭近期择机发射   武汉构筑千亿级“航天生态圈”:天上建天基物联网天基互联网,地上有高端装备新材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