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资源 >> 正文 >> 正文

党代会生态环保工作者话心声进一步改善生态

来源:遥感 时间:2023/1/26

“回顾过去的五年,北京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保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蔡奇书记在报告中对今后五年北京的生态环境改善提出了新的目标。报告指出,要持续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持续开展“一微克”行动,实施节水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强化“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今后五年,北京将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森林覆盖率逐步提升至45%,除核心区外各区全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北京国家植物园体系;打造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大尺度绿化空间,新建一批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健全完善河长、林长、田长“三长联动、一巡三查”机制;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

聚焦污染物监测创造“北京奇迹”

近年来,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北京奇迹”。数据显示,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年下降43.1%,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也增加到天,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78.9%。

国内外经验表明,环境污染治理始于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管理的“耳目”和“哨兵”。刘保献介绍,近年来,北京按照“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的要求,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各项污染物的监测工作,并进行了一系列前沿性、创新性的技术试点。

“比如,过去五年,在大气监测方面,我们建成了‘天空地’三维立体监测网络,每时每刻开展大气各项污染物的‘CT’扫描,提高监测的分辨率和灵敏度,精准发现环境问题。”刘保献说。

刘保献介绍,北京还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移动走航监测、视频远程监测等手段,结合大数据技术,实时进行污染精准溯源,实现精准监管。北京还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了由余个监测站点组成的PM2.5和总悬浮颗粒物(TSP)高密度网格化监测体系,覆盖全市各街道乡镇。

下一阶段,北京将开展新一轮污染来源解析,聚焦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并以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大幅削减为主攻方向,全方位持续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目前,北京已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体系,并综合利用手工监测、自动监测、走航监测等技术手段,为PM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治理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撑。

刘保献表示,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要实现长期稳定达标仍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未来,我们将深化‘一微克’行动,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重点推动三个协同,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北京和周边区域协同联控。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收获更多的蓝天。”

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构建“人水和谐”共生关系

水是一座城市生命活力之所在,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北京致力于“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构建“人水和谐”共生关系,不管是水质、水量还是水生态,北京的各项涉水指标已经今非昔比。

近年来,北京市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年Ⅰ至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75.2%,较年增加26.6%。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超过95%,消除条段黑臭水体,完成余条小微水体治理。

生态补水使得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通过跨流域、多水源生态补水,干涸26年的永定河、断流22年的潮白河实现全线通水,大运河北京段全线通航,水资源的科学调度使首都“五水联调”“五河入海”成为现实。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泃河、拒马河等五大河流26年来全部重现“流动”。

大兴区在新凤河生态修复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了北方地区再生水补给河道生态修复路径。“除了在岸边能见到的,为了加强河道生态修复跟踪评估,我们还建成了全市首套水下鱼类视频观测系统,可以更加便捷并且实时地观测记录麦穗鱼、鳑鲏等各种鱼,以及泥鳅等的活动情况。”大兴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冬奥会的举办是推动北京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的重要动力。年10月初,密云水库最大蓄水量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新纪录,作为首都重要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作用更加凸显;年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回升5.64米、增加地下水储量28.9亿立方米,已连续六年回升。

未来五年,北京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更聚焦“三水”统筹,打造更多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景象,不断满足民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用优良的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

加强本土植物培养

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世界大都市之一

北京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百花山葡萄,被誉为世界上“最孤单”的葡萄。由于仅存两株野生个体,百花山葡萄离灭绝仅有一步之遥。这让从事植物收集和分类研究工作的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林秦文非常着急。“通过迁地保护,我们已成功繁育出一批种苗,为该物种的生存延续提供了保障。”林秦文说。

百花山葡萄,被誉为世界上“最孤单”的葡萄(图片来源: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百花山葡萄的濒危状况并非个例,由于栖息地被破坏、过度开发、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自身繁殖受限等因素,一些野生植物濒临灭绝,亟待有效保护拯救。“对于还没有发现的一些新物种,在它们永远消失之前,我们及时识别并保育它们,这是对地球植物种群的一种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林秦文说。

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建设北京国家植物园体系”无疑是北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大特色内容。国家植物园于年4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先行者,将通过建设五洲温室群、6个特色专类园、改造提升15个专类园和7个系统进化植物展示区,实现收集活植物3万种(含种以下单元)以上的目标。

过去五年,首都新增城市绿地公顷,相当于增加了6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绿色空间。绿化隔离地区新增造林绿化85平方公里,筑成了两道厚实的绿色“城墙”。五年来,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年的43%提高到目前的44.6%,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27.8%提高到31%,形成了森林与城市、田园、乡村、河流交错镶嵌的京华大地生态景观。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北京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世界大都市之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布的最新版北京市陆域野生动植物“家底”显示:北京市现有维管束植物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百花山葡萄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陆生脊椎动物分布有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如褐马鸡、黑鹳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96种,如斑羚、大天鹅、鸳鸯等。

北京永定河王平湿地段等浅滩处再现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林秦文表示,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未来北京将增加树种,尤其重视乡土树种的应用,增加灌木和草本植物,将人工绿地的植物多样性水平提升上去。

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制作

图文统筹:陈永杰

记者:李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