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输配电网讯:闽粤联网工程是国家“十四五”重点能源工程,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深化合作,推进互联互通的标志性工程。年4月23日,闽粤联网工程开工建设。近一年来,参建人员克服雨季、疫情等不利因素,争分夺秒、安全高效推进工程建设。如今,工程建设有了哪些新进展、应用了哪些新科技?本报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有序高效换流站进入电气安装高峰期
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施工项目部副经理李晓鹏还记得,年4月,闽粤联网工程刚刚开工时,换流站里土方开挖和回填时的场景。
“现场很壮观,60多名施工人员同步作业,一个小时内,20辆土方运输车已经来回6次,回填土方立方米了。”李晓鹏回忆道。
闽粤联网工程是国家“十四五”重点能源工程,是国家明确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重点输变电工程,建成后将实现福建、广东两省电网的电力资源互补,对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实现能源资源更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年4月23日,闽粤联网工程开工建设。近一年来,参建人员克服雨季、疫情等不利因素,争分夺秒、安全高效推进工程建设。
按照规划,闽粤联网工程在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新建一座闽粤联网换流站,该站采用高压直流背靠背联网技术,向东接入福建电网千伏东林变电站,向西接入广东电网千伏嘉应变电站。
土方的开挖和回填是闽粤联网换流站土建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土壁塌方是土方开挖和回填的主要风险点,施工项目部针对现场不同区域采取了不同的边坡支护方式。
“站址东侧及南北侧的挖方边坡采用直接放坡的方式。根据站址西侧的填方边坡土质密度大、含水量低的特点,我们采用施工成本更低的自然放坡方案。其余填方边坡采用加筋土护坡的支护方式。”闽粤联网换流站施工项目部总工程师陈政靖介绍。
年5月底至6月初,云霄县进入雨季。工程建设者及时调整作业计划,在主要施工通道底层铺填~毫米厚的块石,面层铺填毫米厚的碎石层,以便车辆通行;在填方区易积水的位置准备了大面积防水篷布,将降雨对施工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雨后快速安全复工。
年6月中旬以来,针对“四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通信及场地平整)”工作工期紧、难度大、安全责任重的特点,建设者们采取了“日管控”的工作方法,每天对现场作业进行工作复核,推动各项工作内容高效衔接,打好加快施工节奏“组合拳”。
年10月,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四通一平”施工全部完成。年11月,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桩基工程”施工全部完成。年12月30日,闽粤联网工程换流站主控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比原计划提前16天,为工程后续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今年2月,主体结构施工全面完成。
4月14日16时6分,在闽粤联网换流站,一台巨大的换流变压器正在缓缓运送进场。换流变压器是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的核心设备,相当于变电站的“心脏”。这台变压器是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运输的首台换流变压器,重达吨,相当于20辆东风卡车的总载货量。
山区运输弯道密集,连续的上下坡、急转弯增加了大件运输的难度。为了验证道路质量和通行安全,在正式运输前,施工人员进行了重达.5吨的超载换流变压器模拟物运输,确认了大件运输路径的可通过性,为正式运输奠定了基础。
“我们提前对设备超重、超长、超高等运输风险点进行掌控规避,对途经路段、桥梁和涵洞进行踏勘和改造,加固桥涵15座,拓宽弯道11处,升高改造电力线、通信线等处。”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大件运输负责人刘兆仁表示。
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福建侧)电气安装负责人李敏告诉记者:“整个工程共有13台这样的换流变需要运输,计划6月底全部运输完成。随着首台变压器的顺利就位,闽粤联网工程已进入电气安装高峰期,我们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有序推动各项工程建设,争取早日投产。”
闽粤联网换流站是座什么样的站?
这是一座数字孪生换流站,在建设实体工程的同时,同步构建全数字孪生,实现换流站全景信息可视化展示,支撑高级应用业务开发,为高质量建设和灵活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绿
节地与节水
经优化后,换流站在围墙内占地面积为11.98公顷,比用地控制指标要求的21.4公顷,节约用地40%。同时该工程将生活污水全部回收处理用于站内的绿化用水,节约工程总用水量。
节能与节材
优化建筑形体和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自然资源,采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通过三维设计,精准控制电缆、电缆埋管、电缆槽盒等各类管线长度,减少由于现场敷设的随意性产生的不必要的电缆浪费。
数字化应用
工程建设过程中,推进换流站数字化设计,以“一个平台、一个模型、一个数据架构”为核心,实现基于三维模型的电气一次、二次、土建等多专业协同设计,提高专业间配合效率。
服务“双碳”目标
开展“双碳”目标政策背景及对新型电力系统联网的要求研究、闽粤联网运营模式优化研究及闽粤联网运营机制创新研究。
特别新
新设备
一是首次研发动态自适应滤波新技术(有源滤波器APF),系统谐波滤除率提高10%以上,更好适应两网互联的技术要求。
二是应用新型6英寸晶闸管,在相同换流容量下,相比5英寸晶闸管,换流器损耗降低15%,直流电压降低20%,阀厅占地减小15%。
三是首次在背靠背换流站应用干式平波电抗器,具有可听噪声较低、重量轻、尺寸小、方便运输及安装、无须配置在线监测电抗器内部故障的装置等优点,节省投资,从源头降低噪声影响。
四是应用高可靠性的换流变压器、大通流能力套管等系列设备,直流系统的过负荷能力提高了10%~15%,关键设备关键区域的绝缘水平提高30%以上、电流耐受能力提高20%以上,从源头上提升了安全可靠性。
五是采用完全国产化芯片技术的二次设备,提升换流变设备国产化率和自主可控水平。
新材料
一是采用兆帕及以上高强钢筋。
二是采用节能环保建筑构件。
三是采用新型降噪材料。
四是采用防水、防火、抗震等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
新工艺
一是严格按照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筛选有丰富创优经验的“行家”队伍,并派出专家团队实地考察评估,择优选定有创优实力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资供应商及调试单位,依法在各自合同中明确工程创优目标。
二是组织参建队伍,集中梳理建筑业新技术、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等,在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中策划应用,初步统计,本工程计划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版)、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4项以及电力建设“五新”推广应用信息目录中新技术8项、新工艺1项、新流程1项、新装备7项、新材料9项。
特别化管理
开展换流站工程设计标准化、系列化研究。全面梳理工作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强化过程管控、理清设计接口,建立工程设计经验库,优化工程投资,降低变更风险,提升设计质量,促进工作成效,指导闽粤联网工程及后续特高压换流站设计工作。
通过OKR管理(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日管控+劳动竞赛,全力筑牢安全防线,融合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优势资源,全要素、全过程一体化协同,架起两网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共赢桥”。
绿色安全打造国际一流精品工程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是闽粤联网工程的生态保护理念。
在施工现场,一辆核载15吨的水喷雾车正在来回穿梭。它经过并喷洒过的区域,空气中的粉尘明显少了很多。“换流站位于省道旁边,来往车流量大,我们安排水喷雾车全天候在施工现场降尘保洁,在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连续作业。”李晓鹏说。
李晓鹏介绍,除了降尘保洁,项目部还严格执行“工完料净场地清”的标准化文明施工要求,做好场地清理工作;落实草皮及表土剥离,施工场地垫护隔离、临时堆渣拦挡覆盖、场地绿化等环保水保措施,践行绿色生态施工理念。
此外,针对闽粤联网工程所经区域环境复杂、水土流失差异显著等特点,福建电力科学研究院充分发挥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优势,依托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实验室,组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博士后服务队,支撑解决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全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福建电科院李熙博士积极参与深化细化工程水土保持专项设计工作,对标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推动全线塔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按照“一塔一设计”部署,并首次在福建省内非特高压工程落地实施;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在换流站区和塔基区,指导各参建单位利用自然区位优势,将剥离的表土装入生态袋,合理使用生态袋进行拦挡,工程现场生态袋临时拦挡材料使用率达%,并作为后期植被恢复的基底,践行“一物多用”的绿色理念。
同时,李熙与博士后服务队还开展了“天空地”一体化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监督。“我们构建起了卫星遥感、无人机和远程视频相结合的多维度全方位核查体系,加强对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监督的日、周、月全方位管控,开展定制化的培训,不断强化参建人员的环保水保意识,打造依法合规、环境友好、经济合理的国际一流精品工程。”李熙告诉记者。
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安全生产赋能,也是闽粤联网工程建设者们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