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前景 >> 正文 >> 正文

构建天地协同的监测网络访生态环境部卫

来源:遥感 时间:2024/7/3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王珍

近年来,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不断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保育生物多样性等作出巨大贡献。生态环境卫星领域也发展迅猛。当前,生态环境卫星家族有哪些成员?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协同工作?记者10月20日采访了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卫星工程领域首席专家刘思含。

记者:此次高光谱观测卫星成功发射,生态环境卫星家族再添新成员。目前,生态环境卫星家族中,都有哪些成员?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刘思含:自年环境一号A、B星成功发射,到年环境一号C星发射上天,标志着我国的环境监测从此有了“天眼”相助。年9月,环境二号A、B星一箭双星发射成功,加上今年9月发射的高光谱观测卫星,生态环境卫星家族如今有6位“家庭成员”在轨运行。

卫星的功能与其所搭载的载荷有着密切关系。比如,环境二号A星、B星,主要搭载了16米光学相机、红外相机、高光谱成像仪和大气校正仪,其功能主要是用于自然生态环境、水生态环境的遥感监测。而高光谱观测卫星搭载的7台有效载荷,可同时实现高光谱、全谱段、多角度、偏振等多种类型观测数据的协同应用,兼顾大气和陆表环境监测,可支撑细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温室气体等大气环境监测,以及生态系统评估、生物多样性监测、水生态环境监测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记者:目前在轨运行的生态环境卫星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还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有何区别?

刘思含:目前生态环境卫星家族中只有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也就是极轨卫星,是绕着地球进行拍摄的,优点是一颗卫星可实现全球观测。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盯着地球一个区域进行拍摄,主要目标是区域连续动态观测,观测范围与卫星定点位置有关,比如在我国上空则可持续对我国及周边区域进行观测,优点是重访周期短,覆盖范围大,通常时间分辨率可以达到小时级甚至分钟级,一颗卫星可覆盖30%以上地球面积。

记者:这些生态环境卫星之间是如何协调运转的呢?

刘思含:一颗卫星或多颗同类型卫星不能监测所有的环境问题,需要协同多颗卫星,通过不同监测要素、多尺度、多相位的多星多载荷协同应用,支撑实现“高精度、全方位、短周期”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比如,中分辨率大幅宽的卫星数据适合开展大范围快速巡查,发现疑似生态环境问题后,再利用高分辨率卫星进行精细化探测。通过多星的协同使用,可以提高卫星遥感在生态环境监管方面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支撑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从过去以事后查证为主向事后查证与主动发现并重转变,提高多源卫星的综合应用效能,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也是新时期生态环境管理对卫星遥感应用提出的新要求。

此外,多颗卫星还可以通过组网运行,提升卫星生态环境监测的覆盖能力和重访能力。目前的生态环境卫星家族已经具备覆盖全球的探测能力。

记者:除了卫星遥感观测外,目前还有哪些调查手段满足面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监测监管需求?

刘思含: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年)》中明确指出,按照天地融合、资源共享、全面覆盖、服务监管的思路,构建国家生态状况监测评估体系,开展生态系统质量与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状况、生态保护监管等监测和评估。

卫星遥感监测具备大范围、多尺度等优势,是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面向全国和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需要,按照监测要素,生态环境部还建有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可获取点上的监测数据。综合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走航车和地面站点监测等多种手段,形成天地协同的监测网络,为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提供技术支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