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前景 >> 正文 >> 正文

产业平台化是遥感突破的唯一出路

来源:遥感 时间:2023/6/16

刚刚结束的年“两会”中,来自中科院、气象、文物、航天、地质、审计等多行业的十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同时对遥感发声,呼吁加大遥感应用范围和产业整合力度,预示着遥感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说明问题重重。面向未来,产业平台化是遥感突破的唯一出路。

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副院长顾行发表示:“我国当前存在卫星应用的高科技成果无法落地,科研与市场脱节严重的问题,国家关于空间基础设施的庞大投资未能有效形成强大的产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他建议,我国应加快建设全球卫星应用商业平台,维护国家空间信息安全,在国际空间信息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在泰伯网文章《卖不掉的数据,干不好的遥感》中,也有观点类似的调查报道。在产业链上游,数据淤积严重,商业卫星的数据销售率不足2%,卖像素的时代即将终结;在中游,充斥着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处理和科学家级别的高端分析,业务化运行无力应对;在下游,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如人意。

我国的遥感卫星数量已位列世界第二,“高分专项”接近尾声,“空间基础设施”专项准备当中,商业航天如火如荼,而“上游淤积、下游饥渴、环节割裂”的产业现状将如何破局?笔者不止一次的在部委级卫星中心的工作环境中,看到专业人员在GoogleEarth上勾画目标,形成专题报告,而在他们的背后,是闲置的海量国产卫星数据。

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市场,需求都不是核心问题,遥感业界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才是问题;破解遥感的局,需要新技术支撑下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打通从数据到应用的快速通道,体系性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产业平台化是遥感突破的唯一出路

消费互联网格局已定,产业互联网是下半场,大数据和云计算将改变和重构传统产业,遥感理应位列其中。遥感产业仍处在“数据流通靠拷贝,数据应用靠专家”的“前互联网”时代,而只有实现“数据在线、应用能力在线、用户购买服务”的“产业平台化”模式,方能突破重围。

平台化首先意味着在线化和服务化。遥感用户将不需要拥有遥感数据和处理能力,而是像使用互联网地图一样,直接调用在线服务;数据商将不再依赖数据销售,而是服务更广泛的终端用户获得更大收益;科研中形成的模型算法,将转化为后台服务能力,并在应用场景中优化。

平台化意味着商业化。遥感数据本是可全球流通的商品,也只有成功的商业,才能塑造成功的产业。我国以科研体系作为产业发展的原始推动力,又依托行政体系进行数据分发,效率从来不是行政体系的优势,商业化已经起步,还要加速。在保密政策上,0.5米分辨率数据已经放开,只要非测绘精度的应用,理应可以在线发布。

在平台化道路上,美国显然走的更远。早在年,GoolgeEarth上线,实现了全球范围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在线可视化,近期推出的GoolgeEarthEngine,实现了原始遥感数据的在线应用,共管理多颗卫星约5PB的原始数据,并提供各种在线处理和分析算法,国内已经有多个机构采购该服务;DigitalGlobe在亚马逊上运营GBDX服务,实现数据在线和应用能力在线,服务全球万用户;实现每天覆盖全球一次的PlanetLabs,也通过互联网向全球用户提供随获取、随发布、随应用的在线服务。

只有依托互联网,全产业链的通力配合才能搭建完整应用闭环,实现遥感产业的在线融合;进而与气象、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数据相融合,实现跨领域的产业融合。

产业平台化的关键环节

技术平台化是基础

国内的产业平台化曾有多次不成功的尝试,前有“影像超市”后有“遥感集市”,说明单纯依托模式创新和数据资源垄断,并不能改变遥感产业的运行模式。

产业平台化的基础是技术平台化,需要建设一套遥感应用的“操作系统”,将原本割裂的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过程融为一体,缩短技术环节,减少人工参与,减少数据流转。优酷和爱奇艺等依托流媒体技术消灭了DVD,遥感应用也需要体系性的技术革命,核心也是数据组织。

保证时效性,实现数据不动而信息流动

时效性是遥感的核心价值之一,所有遥感卫星都在试图提高数据获取的时间分辨率;但应用能力与数据获取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更高效的获取必然带来更严重的淤积,且数据价值随时间推移而递减。

传统的数据分发模式,不仅消耗大量时间,数据的重复存储也将不堪重负;遥感数据处理环节长,数据规模在处理阶段会急速膨胀到原始数据的8-10倍,带来巨大的存储压力;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数据应用方式,只保存模型算法和最原始的数据,根据应用需求,依托强大的云平台进行后台实时处理,既节省了存储空间,又节省了处理时间,实现信息流动而数据不流动。

传统上,“一张图”应用较为普遍,即将不同时相的数据通过镶嵌、匀光匀色合并成“静态一张图”后切片发布,造成了时间信息的混淆;“准实时”对地观测的到来,必须将“静态一张图”升级为“动态一张图”,以统一的时空框架进行数据管理,为用户端提供时相清晰且可回溯的多时相数据服务。在此方向上,GoolgeEarth的数据调度和管理逻辑可供参考。

亚马逊在协助DigitalGlobe进行全球地面站的建设,目标是数据接收直接存放在云端,避免了数据迁移所带来的时间损失;同时利用云平台进行高效的数据预处理,将各种分析算法在云端运行,目的在于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去专业化”,让遥感触手可及

与大多数高新科技相似,遥感由军事用途开始,目前集中服务于科研和政府,并逐步向企业和公众渗透,不断扩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去专业化”的过程。

目前的遥感深度应用过于依赖专家,去专业化就是要将跨界专家的高端能力,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在线服务;这需要将面向专业的遥感分析算法进行服务化和在线化改造,最终实现自动化,用户需要最终的业务信息,而不是遥感数据和分析算法本身。

中国有数以百万计的河长湖长、护林员、土地管理员、环保巡查员、地质灾害调查员等基层业务人员,如果能随时把最新的变化信息推送到业务前端,服务于违法用地监管、地质灾害预防、环境污染监测等业务,进而服务更多的企业和公众,才能带来遥感价值的最大发挥。

按照以上目标,Google、GBDX和PlanetLabs的服务模式并非终极形态,其用户仍以专家为主。

产业共识

建设应用平台,已经成为国内商业卫星机构的基本共识,在世纪空间“科创板”IPO的招股说明中,募集资金总额为8.07亿元,计划将其中的3.98亿元投入到“空间大数据应用平台(一期)建设”项目当中,几乎占到募资总额的一半;据笔者了解,若干遥感卫星发射与运营的创业公司、长期从事遥感应用的企业机构,以及拥有大量数据的事业单位,均有建设在线服务平台的意愿和计划;产业平台化无法建设一个大一统的平台,而是需要全产业链达成方向上的共识后各自努力,在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互联互通和优胜劣汰,最终实现产业的在线融合。

在本翼资本发表的《遥感小卫星引领百亿美金蓝海市场》中,明确表达:卫星制造和发射都不是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利用卫星收集数据仅仅是开始,更大的市场空间存在于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个性化服务,这就需要依托于强大的数据平台和数据处理方式去实现,而这才是小卫星行业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使整个行业实现增值的部分。

依托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建设理念,实现遥感产业的平台化运行,是遥感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线化、商业化、实时化、去专业化是其典型特征,技术平台化的成果初现和建设实践,将为产业平台化的最终实现提供可能性。

裁剪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