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康淼许雪毅邓倩倩
◇从陈嘉庚回国创办厦大,到抗战时期学校内迁闽西长汀,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人民的大学,爱国主义始终流淌在厦大血脉里,是厦大始终不变的鲜亮底色◇百年来,厦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造多项“第一”,开放办学是传统和优势。未来,厦大将巩固传统学科优势,以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为引领,瞄准世界一流,彰显中国特色,“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 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年创校至今,厦门大学已经走过一百年的历史。 从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的那一天起,这所屹立在东南沿海的高等学府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相偕行,一代代厦大人接续着教育兴国的使命和担当。 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发挥“侨、台、特、海”优势和办学特色,厦门大学已建成一所具有世界影响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入选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 回顾百年历程,总结办校经验和特色,立足“十四五”,展望新百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 为国而生与党同龄 《瞭望》:厦大是中国为数不多拥有百年历史的高校之一。今年是建党百年,作为一所与党同年诞生的大学,你认为厦大百年留下最深的烙印是什么? 张彦:我在其他大学工作过,也走过国内外很多大学,常常把厦大放在高等教育大格局里研究对比。我认为,厦大百年历程,是近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探索救国兴国道路的一个缩影,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厦大特质。 其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嘉庚精神是厦大鲜亮的底色。厦大有幸与中国共产党同在年诞生。走进历史,我们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机缘,更有深层次的时代和精神联结。当时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嘉庚先生作为爱国华侨,和许多志士仁人包括追求共产主义的先进分子一样,都在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他怀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倾资创办厦大,就是想通过办教育,改变家乡面貌,让祖国不断强大,不受列强欺凌。可以说,厦大为国而生。 一百年来,一代代厦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进程中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筹备百年校庆期间,我们深入梳理厦大与伟大祖国心手相牵、同频共振的奋斗历史,在全国各地主流媒体上发表了45篇“校地情缘”文章,并结集出版《为吾国放一异彩——厦门大学与伟大祖国》,就是要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努力书写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新的厦大篇章。 其二,自强是厦大鲜明的品格。“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既是陈嘉庚一生的写照,也是厦大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陈嘉庚遭遇实业困境之时,宁可变卖大厦,也要坚持支持厦大。抗战时期,萨本栋校长临危受命,带领全体师生将学校迁往闽西长汀,烽火中坚持办学,成为外国专家眼中“加尔各答以东最完善的大学”。厦大具有顽强的发展韧性,始终坚持敢拼会赢的精神,自强的品格以及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让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其三,感恩是厦大百年风雨兼程的情感积淀。陈嘉庚不惜毁家兴学,这种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孕育了厦大的感恩文化。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厦大校友以赤子之心、感恩之情回报母校、回馈祖国,许多校友慷慨解囊、捐资兴学。校庆筹备工作启动以来,他们纷纷举办“迎接百年校庆”主题活动。其中,深圳校友会还发起成立“箪食瓢饮、衔环涌泉”专项基金,连续十年捐助学生免费米饭。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瞭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厦大如何传承和发扬百年发展历程中沉淀的革命基因与文化,并将其与培育人才相结合? 张彦:年2月,厦大学生罗扬才等三人在校内的囊萤楼成立中共厦大支部,这是福建省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革命火种很快就化为燎原之火,许多青年学子走上革命道路,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厦大人的血脉。一直以来,厦大坚持弘扬传承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我们系统整理学校的革命历史,于年建设了厦大革命史展览馆。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中,这个场馆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厦大深入挖掘校友中的革命人物、校史中的重要事件,打造反映罗扬才等革命先烈事迹的《南强红笺》诗文诵读会、展现王亚南老校长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历的《遥望海天月》话剧等校园文化精品。年起,厦大实施以罗扬才烈士命名的“扬才计划”,从各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委员和学生党员骨干中遴选学员,举办“扬才班”,通过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操培训等形式,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党务工作能力。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厦大坚持把革命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着力提高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完善日常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还利用新生入学、新教职工入职、毕业季等时间节点,创新开展红色教育。 厦大的爱国、革命、自强、科学“四种精神”已经在广大师生心中深深扎根。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放弃县城优越条件、选择去山村支教的“厦大高材生”郭闽航的原型,就是厦大研究生支教团的青年志愿者。20多年来,从东海之滨到西北高原,一届又一届厦大学子把火热的青春投入到脱贫攻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当中去。 侨、台、特、海走向世界 《瞭望》:回顾百年发展之路,厦大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开拓性成就和阶段性成果,“侨、台、特、海”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张彦:百年来,厦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造多项“第一”。比如,创立了海洋科学、高等教育学等学科,分别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会计学、审计学、高等教育学博士。 厦大先后培养了40多万名优秀学生,造就一大批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经济、管理、法学、历史等人文社科领域产出了大量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精品。在化学化工、海洋环境、生物医药、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年厦大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由华侨创办、地处东南沿海,面对台湾,伴随厦门经济特区成长,“侨、台、特、海”成为厦大传统特色。年7月,厦大公开成立海内外第一家专门从事台湾研究的学术机构——台湾研究所。如今,已发展成为政治、历史、文学、法律、两岸关系多学科综合性的台湾研究院,也是大陆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成果最多的台湾研究学术机构。年,由厦大台研院牵头组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级“计划”。 40多年来,厦大台研院出版了数百本学术著作,提供了大量的决策咨询报告,创下了大陆高校台湾研究的多个“第一”。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希望厦大的台湾研究和学术交流能促进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为推进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厦大的海洋研究也历史积淀深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通过对厦门海域文昌鱼的研究,揭示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转化的奥秘,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年,厦大成立中国第一个海洋学系,海洋学科目前是全国A+学科。年,厦大“嘉庚”号海洋综合科考船下水。年,“海丝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是国内高校首颗近海与海岸带遥感卫星。当然,厦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具有实力的学科远不止这些。 《瞭望》:陈嘉庚先生创校伊始提出“世界之大学”的宏愿,厦大为实现该目标做了哪些努力? 张彦:开放办学是厦大的传统和优势。早在创校之初,学校就把“阐扬世界文化”作为办学宗旨之一。陈嘉庚心目中的厦大是一所“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世界之大学”。 办一所“世界之大学”,我觉得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坚持开放办学。厦大始终面向世界,融通中外,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主动把教师和学生送出去,培养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学校也从世界各地吸引优秀的教师、学生来校工作学习,努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办学环境。二是瞄准世界水平。厦大要建设的一流是世界一流,并争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既是厦大一百年来的不懈追求,也是国家赋予厦大的任务。厦大的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国内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 截至年底,厦大已与全球所高校建立伙伴关系,还发起全球八校联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参与东盟及中日韩大学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等10多个多边合作平台。近年来,开展本硕博多层次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近百个,每年派出名左右学生赴境外交流。 我们积极“走出去”办学,受马来西亚政府之邀,年开始在吉隆坡建设马来西亚分校,这是厦大建设“世界之大学”的重要战略举措。分校从年开始面向马来西亚、其他东盟国家和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招生,已有多名学生从分校毕业。作为中马高等教育合作的里程碑项目,目前学校开办19个本科专业,设立6个硕士点、3个博士点,涵盖文理工医商等多个学科门类。厦大马来西亚分校立足东盟,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被誉为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明珠。 厦大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得到福建省和厦门市的大力支持。教育部和省、市已经建立常态化共建机制,重点支持厦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校也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努力以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贡献。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厦大第一时间开展应急科研攻关,迅速拿出一批科研成果驰援国内外抗疫一线。学校研制的诊断试剂,在世界80余个国家得到应用。厦大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在世界顶级刊物发表。 找准定位剑指一流 《瞭望》:立足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西岸,厦大如何进一步找准定位,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为祖国统一大业发力? 张彦:厦大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海丝、海峡、海洋“三海”优势,我们将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持续深化开放办学。 年,学校发挥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优势,进行跨学科整合,组建多个课题组,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院为政府、企业提供相关决策咨询服务,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已完成多项课题,举办多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论坛、活动。 厦大将根据需要扩大马来西亚分校人才培养规模,努力将分校建设成为东南亚地区兼具中马两国教育优势的高水平大学,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支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着力培养熟悉中国文化、掌握中国标准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建设好中国-东盟海洋学院,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 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为抓手,促进“海丝”沿线国家积极开展教育与人文交流。目前联盟成员已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66所高校,未来还将继续推动校际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为“海丝”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搭建桥梁。 厦大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一所重点大学,在对台交流方面,一直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是两岸教育、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高校。历史上,~届多名厦大毕业生奔赴宝岛,成为台湾经济腾飞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厦大与多所台湾岛内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一批来自台湾的教师和学生在这里任教、求学。此外,学校还把台湾研究的优势向其他专业延伸,开设台湾研究的双学位课程,扩大涉台知识普及的覆盖面。未来,厦大将继续发挥“头部力量”效应,为服务两岸融合发展以及把福建建设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作出贡献。 《瞭望》: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百年对于厦大也是新起点,厦大对未来有何规划? 张彦:“十四五”是厦大全面开启新百年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们的目标是在全面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以一流党建为引领,建设成为一所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和厦大风格的高等学府。 厦大当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四件事情。首先是培养人才,这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厦大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为引领,打造一流学科专业,构建本研贯通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其次是建设优秀师资队伍,这是强校之本。陈嘉庚当年就讲,师资是“无上第一要切”。好老师教育好学生,优秀的教师支撑起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所以厦大要坚定不移进行师资培养、队伍建设。 第三,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度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推进厦大地方研究院建设,落实国家和福建省对口支援工作部署;进一步发挥智库和科教的资政作用,提升对台合作层次和对台研究高端智库决策咨询能力,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战略支点。 第四,进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厦大将坚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着力破“五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一院一策”专项改革为切入点,进一步向学院放权,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近期,厦大还将有一波新动作,即将启动德旺商学院、电影学院、法学图书馆、综合学生文体中心等建设工程;同时也在谋划“校庆周”过后,陆续推出新的改革举措。 百岁厦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不忘陈嘉庚教育兴国初心,勇担教育强国使命,乘势而上,砥砺奋进,不断开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崭新局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