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前景 >> 正文 >> 正文

解开西安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密码

来源:遥感 时间:2023/1/23

抬头见蓝天白云、秦岭巍巍,低头观岸绿清波、鱼翔浅底,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好生态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举全市之力的结果。

西安气质“更佳”、颜值“更靓”的背后,离不开大数据、智能化的支持。如何让科技为“蓝天”“青山”“碧水”护航,揭秘生态环境保护的“智慧密码”?西安这样作答。

环城公园在蓝天的映衬下水清岸绿,景色优美。

蓝天

“千里眼”赋能

让污染物无处藏身

3月的西安,举头蓝天白云,天气晴朗,微风和煦,春日的西安美得如同一幅画。而这样的好“气质”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大气治理。防污治污,科技手段的运用无疑是“如虎添翼”。

在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的指挥大厅,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密密麻麻展示着优良天数、污染物浓度等各类环境监测数据。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紧张地进行操作,一派繁忙景象。

“空气质量监测主要看PM2.5、PM10、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6个参数。”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工程师马宇丹指着电子显示屏说。目前,西安市的每一个街道、乡镇、园区都建设了一座国标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的大气监测系统。一旦有监测站点的空气质量指数出现异常,系统就会报警。

除了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工地扬尘在线监测仪、出租车走航、烟火监控、卫星遥感、走航车等监测感知层,通过指挥调度对各类系统发现的异常数据和环境问题经过“自动告警+人工筛选”形成具体任务后,一键派发给西安市多名网格员。网格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限时办结,实现了污染问题全方位、全流程、高效率闭环管理,以最快速度处置问题,“又准又好”防治大气污染。

“现在,我们通过指挥调度平台向网格员发送任务。”马宇丹一边操作一边介绍,刚才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到疑似扬尘污染现象的具体位置已经发送给所在区域网格员,一会儿就可以收到现场核实情况。

记者在电脑上看到,发送任务、接收任务、上传情况时间等精确到以秒计时。不到半个小时,网格员处置完毕,并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的形式回复指挥中心。经现场核查发现确实存在黄土裸露情况,容易造成扬尘污染,已经对这一区域用防尘网进行覆盖。

除了接收任务,网格员还要对所包抓的污染源进行日常巡查。目前,西安市3万余个固定污染源单位已经纳入巡查范围,确保发现污染问题能够及时处置。网格员进入污染源单位后进行巡查,并通过手机App填写巡查记录并上传至指挥中心平台。

据统计,西安市智慧环保网格化监管系统年全年,全市网格员共发现上报污染问题19.61万余起,年1、2月份累计发现上报污染问题1.22万余起。

此外,西安环保烟火监控系统就像一个大管家,管理着西安市所有的涉农区域,一旦发现火情,会第一时间报警,让火点无处遁形。

精密监测、一键派发、精准定位、快速办结、全覆盖不间断巡查……在这里,“环保智慧大脑”24小时守护西安市民的蓝天白云。随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推进,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将以精细的工作、严密的管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长安区秦岭子午峪保护总站。

青山

“智慧大脑”上线

守卫美丽秦岭生态安全

进秦岭“刷卡登记”、“天眼”探测深山状况、“移动巡检”按轨迹巡查、关键点位网格员实时跟进处置突发情况……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西安用先进科技“智慧”守卫秦岭生态安全,收效良好。

由于秦岭面积大,地形复杂,深山区域难以监测,以往巡护多依靠人工,效率较低且信息化程度不高,部分区域若发生地质灾害,将对周边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3月29日上午,记者体验了长安区秦岭子午峪保护总站“智慧大脑”,看到监控指挥室的屏幕上,进山游客信息、车辆信息、道路实时情况等一览无余。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监控画面,如果发现违规乱挖植物、危险涉水等情况,可以实时在监控室喊话提醒,或派附近巡查人员及时制止。

“峪口垃圾不能乱扔,严重违反者会影响下次上山,正确投放垃圾者会有环保积分奖励。”长安区子午峪保护总站站长陈鹏说。据陈鹏介绍,保护站推进“人防”“机防”“物防”紧密衔接,一步步增加监控点位与无人机巡查点。年,随着林区高清摄像头逐步架设完毕,长安区秦保局对秦岭北麓智慧化管控系统进行整合升级,现已实现1+3+7+N的管控模式。即1个总站,3大林场,7个分站,60余位专职网格员和林区原有管护站。

据介绍,新的智慧化管控平台分为物联网检测、交通大数据、游客大数据、监控分析、应急指挥以及森林防火,可显示长安区8个峪口保护站实时车流量,可自行进行统计、分析、对比。通过游客大数据,统计各峪口人流量,实时查看长安区辖区内所有摄像头,并对秦岭长安区段的“五乱”进行抓拍取证。对游客在长安区秦岭段发生的突发情况进行统计处理。此外,对长安区秦岭段的林区气象情况进行检测,对温度达到60摄氏度的区域进行报警。

“系统升级之后,进一步加强了‘五乱’行为的防控,及时、高效、快速的处理突发情况,逐步实现秦岭保护‘可视、可查、可控’的效果。”陈鹏说。

据了解,近年来,西安创新保护手段,依托生态大数据,筹建“数字秦岭”,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起天地空人网一体、上下协同、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智慧大脑”,在生态环境立体监测、防火防汛应急管理指挥分析、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日常巡护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西安市的后花园,秦岭北麓一直是西安市民假日休闲的首选地。为合理引导游客秩序,西安市秦岭沿线县区设立保护站,通过智慧管控系统24小时管护,并结合地面调查、热感应、遥感监测、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形成一体化的动态监测网络。

人不负青山,青山必不负人。有了“智慧大脑”,秦岭生态保护的预测、预警、预防、指挥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市民游客行走在秦岭峪口,看着青山绿水相互交映,听着缓缓水流声,头顶蓝天白云,感觉特别惬意……这是西安守护绿水青山的缩影,也是西安生态美丽画卷。

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可实时显示各类环境监测数据。

碧水

“无人机”航拍

将51条河道“查明白”

“你看,有无人机在巡河。”日前,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工业园区的河道上方,市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一架架无人机,它们在检查人员的“指挥”下,一路飞行,记录河道的方方面面。

这是市水务局采用“人工+无人机”相结合的模式,对各河段开展巡查检查,将河流情况“查清楚”“数明白”。主要是通过卫星遥感图斑复核、无人机全覆盖飞检和现场实地踏勘认定相结合,对全市《第一次水利普查河流名录》的渭河、泾河、浐河、灞河、沣河、涝河、黑河等51条重点河流,进行地毯式排查。

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先人工检查的方式,因地理环境限制,导致部分河段无法靠近,巡查难度大、巡查也不全面。采用无人机作业后,可以从空中无死角地查看河道情况,而且能形成高清动态图像,方便后续跟进“回头看”,可以大大提升检查效率。

市水务局利用无人机对全市涉及排查工作的13个区县、7个开发区的全域河道和问题图斑逐一进行航拍,累计出动无人机余架次,完成对水利部推送的处遥感疑似问题图斑的航拍,边排查边整治、边整治边排查,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不留隐患,点对点按照问题清单逐一进行验收销号。

近年来,我市水环境面貌不断改善,一条条岸绿景美水清的美丽河水陆续“亮相”,成为大家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此次创新采用“人工+无人机”相结合的检查模式,是提升河道监管能力的重要体现。

西安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称道。如今的西安,碧水长流、水清岸绿,河湖水质明显提升、生态成果初步显现、市民亲水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西安市通过系列举措,让河湖焕发新活力,让水与城市和谐共生,让老百姓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据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最新通报,今年2月,渭河干流西安段水质为“优”,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今年以来西安市河湖水质在明显提升。然而,“提升”两个字的背后是全市河湖水系“一盘棋”的治水智慧。

在碧水保卫战中,我市也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实现%,其中黑河入渭断面和灞河灞河口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要求,优于国家考核要求1个水质类别。纳入国家考核的4个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连续三年实现水质优良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渭河西安段,一边沿河道休闲健身一边看鸟儿纷飞,成了市民的一大乐趣。“从过去没有一只鸟到现在水鸟成群,渭河生态环境的改善肉眼可见。”市民张先生说,越来越多的绿色福利,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近水乐水、休闲放松的新去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更强了。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市水务系统将深入推进黄河流域西安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展“项目攻坚年”行动,着力推动“水防御、水资源、水节约、水生态、水智慧、水管理”六大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西安水务新发展格局,为西安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的水务力量。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高乐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郝钟毓翟小雪

编辑:安之

审核:初墨、文岳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西安报业·西安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摘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