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前景 >> 正文 >> 正文

文化视点丨当新疆考古遇上了高科技

来源:遥感 时间:2022/12/27

本文转自:天山网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张海峰

线粒体基因组揭示新疆古代人群演化史;古基因组技术研究确定了小河墓地早期人群的身份;利用无人机搭载光学、热红外、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进行遥感考古调查;通过对唐代沙堆烽出土遗物残留物的分析,推断出当时已能酿造葡萄酒……年,十余项新疆考古多学科与高科技考古的最新成果给人们带来了新惊喜。

基因组技术揭秘古人群身份

在诸多成果中,“线粒体基因组揭示距今-年新疆古代人群遗传演化历史”项目格外引人瞩目。为了厘清新疆古代人群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理位置的遗传演化历史,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首次通过高科技手段对新疆地区古代人群开展大规模、系统性古基因组研究。

研究团队从新疆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各个地区41个遗址中获得例距今-年古代人群的样本(骨骼或者牙齿),在古DNA实验室的超净工作台中,通过微孔钻粉、古DNA提取、高效探针捕获、文库构建、测序等技术,获得新疆古代人群的线粒体基因组。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文君博士介绍,这项成果重塑了考古学界对中国新疆以及欧亚草原的人群演化过程的认识,为更加全面系统地还原古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历史提供了重要遗传证据;同时也实证了新疆历来就是欧亚大陆上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并存之地。

另一项令人兴奋的高科技考古成果来自吉林大学崔银秋团队的《新疆地区史前人群的生物考古学研究》,团队分析了新疆出土的18具干尸的基因组DNA,其中13具来自塔里木盆地的小河文化,5具来自准噶尔盆地。团队利用最新古基因组技术,确定了小河墓地早期人群的身份:是由古北亚和古东亚成分组成的人群。

高科技让历史更清晰

近年来,新疆考古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重要成果,为了更加全面提取考古遗存信息,国家文物局大力推动新疆考古工作强化科技支撑与多学科合作研究。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相继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吉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对考古出土资料进行多学科合作研究。多学科与高科技使考古成果内涵更加丰富,反映出的古代社会面貌更加清晰。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李刚团队,利用无人机搭载光学、热红外、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对巴楚县东部戈壁腹地的唐代屯田与戍卫遗址及戈壁东南部边缘的清代军台遗址进行遥感考古调查。李刚介绍:“在喀什噶尔河西岸一带,我们发现了清代军台遗址,初步判断可能为清代文献记载的雅哈库图克军台、图木舒克台、车底库勒台和色瓦特台所在。这一成果为喀什地区及其与阿克苏地区交界地带清代军台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考古学是对古代社会全方位的研究,天然具备吸纳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特性。高科技考古让从前模糊的推断变得清晰起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于建军说。

于建军团队和西北工业大学合作,采用金属冶炼与材料史研究方法,对阿勒泰地区东塔勒德出土金器进行剖析,获得令人欣喜的发现:新疆阿尔泰和中亚草原发现的山毛榉果黄金垂饰的设计风格与地中海世界有密切联系,但在造型、技术和合金成分等方面又显示出当地创新特色。

阿勒泰地区东塔勒德墓地出土山毛榉果造型的黄金垂饰。图片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助力揭示历史文化密码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农旷远团队发布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植物遗存研究》,在这座唐代沙堆烽燧出土的植物标本中,他们“找到”了40多种不同植物,既有水稻、青稞、大麦、小麦、粟、黍,黑豆、豌豆等粮食作物,还有桃、杏、枣、核桃、沙枣、西梅、亚麻、葱、甜瓜、葫芦等园艺作物。“这些成果让我们对唐代戍边将士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兴军说,“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和国内多所高校、多家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科技考古为我们提供了一双可以穿越千年的‘眼睛’。”

“多学科合作拓宽了考古学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古环境研究、动植物研究、体制人类学研究、金属冶炼与材料史研究和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多学科研究领域。高科技考古为历史遗存的精准解读提供了‘望远镜’和‘显微镜’,有助于更准确地揭示新疆历史,以考古发现实证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生动阐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出土的植物种子。图片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