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窗外长廊之上,一个身穿青袍的枯瘦僧人拿着一把扫帚,正在弓身扫地。这僧人年纪不少,稀稀疏疏的几根长须已然全白,行动迟缓,有气没力,不似身有武功的模样。
——摘自《天龙八部》第四十三章
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是不是就会产生这样一个念头,希望自己的团队里面有人能够像《天龙八部》里面的扫地僧一样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方式搞定一切的困难,带领着大家一起前进。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于扫地僧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别看他们平日里不声不响,似乎不存在一样,一旦有需要他们的地方,就会看见他们的身影,即便是再麻烦的事情,在他们的面前,都不值一提,这样的人可谓是真正的定海神针。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足够的底气去面对任何的挑战。
在中国的科学界,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李小文,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也是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
一、其貌不扬的糟老头子
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如果在几年前,你经常去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游玩的话,一定可以见到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糟老头子。他不修边幅,须发有些灰白,挎着一个小小的布兜,穿着一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衣服,趿拉着一双老布鞋,在小院里慢悠悠的走着,他就是李小文。
如果你是第一次见到他的话,可能觉得这是学校里面哪个老师的家属,或者是新聘请来的看门的大爷,或者是哪个从大山深处前来求学的学生的父亲……总而言之,你不会把他的身份跟“院士”、“科学泰斗”这样的词汇联系起来。
有一次,有一个来听李老讲座的外校学生就闹出了这样的一个笑话,将他当成了捡垃圾的老大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糟老头子,让中国的地物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他创建的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入选了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里程碑系列”,成为了中国遥感领域数一数二的存在。
二、具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李老是四川自贡人,有着一口地道的四川普通话。他出生于上个世纪的解放战争时期,可以说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科学巨人。
他21岁从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在经历了十年的默默无闻之后,于年考入了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二部(遥感所前身)攻读硕士学位。
第二年,赶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留学,并于两年后获得了地理学硕士学位,紧接着,继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四年后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和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成为了一个学业有成的知识分子。
那个时候,很多以公费留学名义出去留学的人在完成学业之后,都选择留在了美英等发达国家。当李老毕业之后,美国的很多大企业都向其伸出了橄榄枝。但是都被李老拒绝了。
他说:“觉得作为公费留学生,花了国家的钱,接受了国家的支持,不回来问心有愧。”就是这样的一句话,不知道让多少人感到汗颜,更加显得李老的难能可贵。
回国之后的李老遥感某研究所的主任,在辛勤耕耘了十多年之后,他的论文终于名扬天下,入选了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的里程碑系列,先后被相关刊物和机构引用了将近六百次,由此可见,这篇论文的分量是何其地重。
三、乐观豁达有侠气的教育学家
在八十年代,“海归”一词还是相当地有分量和号召力,尤其是像李老这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有着崇高地位的人更是国之瑰宝。
如果是一般人的话,可能自己的尾巴早已翘到天上去了,会借着自己的成就向国家和政府讨要各种好处。但是在李老的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些行为,他完全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更没有想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为自己谋取各种福利。
不止一次,李老作为遥感领域的专家参加国内外各种规格的会议,他的穿着打扮都是十分地朴素,旧得不能再旧的衣服,一双陪伴了他无数春秋的布鞋,就是他最显著的特征。即便他是在年被评为院士之后依然不改自己的本色,因此,李老又被人们称为“布鞋院士”。
李老除了是一个科学家之外,还是一个教育学家,他跟学生相处的时候也是非常地有特色。他从来就不会反对学生的意见,喜欢用打赌的方式让学生勇敢尝试,他曾在自己的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就是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李老的这个胸襟,在当代学术界却是是一朵奇葩,在他的培养之下,中国的遥感领域人才辈出,相关研究的成果不断地转化为自己的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李老平生的爱好不多,一壶好酒就能够令其满足,据说他每天都要喝一斤白酒,颇有古代侠士的风骨。
四、溘然长逝,一代大侠就此落幕
年新年刚过,从北京传来一个令人非常悲伤的消息,李老因病去世。消息传来,很多人都心痛不已。
斯人已矣,李老尽管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必将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
在他逝世后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发起并设立以中国著名遥感学家李老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旨在推动地理学与遥感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信李老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面也会有许多的安慰吧!
小结
其实,类似于李老这样的学者,在中国还有很多,或许因为他们不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