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档案:
李德仁,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苏泰县溱潼,籍贯江苏镇江。测绘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
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现武汉大学遥感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年获得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年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返回武汉测绘学院任教;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年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年获得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博士;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在长期的科研生涯中,牵头开展顶层设计与“卡脖子”难题攻关,实现国产遥感卫星全球1:5万无地面控制高精度测图,推动国家设立全球测图专项;创立误差可区分性理论与粗差探测方法,解决测量学中的百年难题;研制我国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统,引领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变革;建立自主可控的国产地理信息技术体系,推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带领团队攻克遥感卫星影像处理系列瓶颈问题,为实现我国测绘遥感大国向测绘遥感强国转变做出了杰出贡献。
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年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SamuelG.Gamble奖”(国际合作奖);年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称号;年获得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科技贡献奖”;年获得国际移动测量技术大会“杰出成就奖”、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亚洲遥感大会“陈述彭奖”;年获得中国测绘学会“杰出成就奖”;年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布洛克金奖”(最高成就奖)。
爱我中华,兴我家邦
年,李德仁出生在江苏泰州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李贞发曾写过一个80字的家训,挂在江苏老家的厅堂上。其中第一句就是“爱我中华、兴我家邦”,究其内涵,便是一个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第一位的。还有一句是“孝德永彰”,一个家庭要对内讲究孝,对外讲究德。
李家有重视读书的传统。李德仁的祖父尤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勉励后人要坚持读书,无论环境如何都要坚持读书,带着思索读书,在思索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践。父亲李月如和母亲华淑蕙从小告诫子女“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希望他们勤学苦读、修身养德、对人诚恳、关心邻里、助人为乐、忠厚守纪、奉献社会。长辈们所提出的求学之道、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对李德仁及同辈们的成长产生了能量效应,也是铸就李德仁、弟弟李德毅、堂弟李德群“一门三院士”的主要原因之一。
良好的家风教育伴随李德仁的成长,有几件事让李德仁至今难以忘怀: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作为一个小学生,学校安排要找一个文盲家庭帮助扫盲。幼年的李德仁并不知道扫盲意味着什么,只是听老师说教人读书识字是为人民服务的,是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是光荣的工作。回到家后,李德仁告诉母亲“自己要为人民服务,要做光荣的工作”,母亲听后欣慰的笑了,花钱买好扫盲教材,送到人家家里去,年幼的李德仁放学后就去教一两个小时。在李德仁的帮助下,这家人很快掌握了读写的基本知识,大大方便了生活。对李德仁更是赞不绝口,称其“小李老师”。正是这段经历,让李德仁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孝德永彰”的家训也在李德仁心中扎下了根。
“你现在工作了,弟弟妹妹还在大学,家里负担大,你要承担一些。”大学刚毕业那年,母亲对李德仁说道,辛酸的语气使他久久难以忘怀。虽然月收入并不高,但李德仁毅然接过了抚养弟弟妹妹的重担。那时候,妹妹就读于南京大学,弟弟就读于南京工学院,而李德仁每月薪资仅有55元钱。“就算自己再苦,也不能苦了弟弟妹妹!”李德仁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弟弟妹妹照顾好。为此,他节衣缩食,馒头和咸菜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几件衣服补了又补,穿了又穿。就这样,他坚持每个月给弟弟妹妹每人寄去15元钱,自己仅留25元的必要开支过日子,被同事们戏称为“穷秀才”。
勤俭自强精神的养成,离不开父母从小对他的教育。“人必须学会自力更生,理想生活要靠奋斗获得。”父母的教导他常记于心,也以此不断砥砺前行。在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李德仁在广阔的人生道路上才越走越远,不断攀越高峰。在德国留学期间,他观察到德国年轻夫妻均是不依靠父母,过着自力更生的生活。这使他感触颇深,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奋斗不息的人生理念。
逆境求学,才华展露
年,17岁的李德仁从江苏省泰州中学毕业,被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测量系录取。当时,学院院长是夏坚白院士,系主任是王之卓院士。
大学6年里,李德仁每天都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大四时,他在苏联专家撰写的教科书上发现了问题,写了好几篇文章。同班同学朱宜萱和王之卓的女儿是好朋友,李德仁就托她把文章转给王之卓,而李德仁和朱宜萱后来也成就了美好姻缘。
王之卓在文章上写了很多批注,并把李德仁叫到家里,师生俩长谈了3个多小时,连晚饭都耽误了。正是这次交流,奠定了这对师生黄金搭档的终生情谊。
年,李德仁本科毕业,王之卓鼓励他报考自己的研究生。当年选拔的考试科目共三门,李德仁两门满分、一门99分。但因为档案里一份“莫须有”的材料,他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天之骄子开始面对长达15年的人生逆境。他先后在航测队、干校、水泥厂、研究所当工人、炊事员、技术员、科室负责人。而王之卓一直牵挂着这位得意门生,不仅时常写信叮嘱他别丢了学问,还千方百计托人帮助他。
李德仁谨记恩师的嘱托,在工作中精进业务。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李德仁终于回到了恩师身边,这一年,他39岁,6年前下放时在水泥厂研制的硫铝酸盐水泥系列,获得第一届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在王之卓门下读研究生的多个日夜,李德仁埋头苦学,仅专业方面的读书笔记就是厚厚30多本。年,当他以全优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时,已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基本功扎实,洞悉本学科发展状况和国际著名专家研究方向。他站在中国测绘学界的前沿,整装待发,随时准备跑步冲进世界航测研究的前列。
这一年他留校任教,随即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联邦德国进修。在波恩大学求学的半年内,他发表了两篇高质量论文,引起西方学者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