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号”一期4颗光学卫星今年底择机发射
俯瞰位于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附近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记者袁永东摄
借助地表温度反演,看工业园区的复工复产;通过夜光,看城市生活的恢复;叠加卫星导航、信息点数据,反映社会变化……卫星新闻,为遥感应用敞开新空间,也成为商业航天应用场景落地的“新爆款”。
探路商业航天,三亚一直在路上
3月27日,三亚航天业传来好消息:在海南卫星互联网产业暨海上发射研讨会上,记者获悉,海南卫星设计研发、航空航天传感器研发,卫星数据接收、存储、处理、应用等遥感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
5年来,航天产业发展就像是一场远征,不断攻下一个又一个的山头。
根据最新的时间表,“海南卫星星座”发射计划将在2~3年内完成,其中年发射“海南一号”一期4颗光学卫星。
5年来,从“海南一号”卫星项目筹备开始,航天产业的研发团队就奔着“海南星海南造、海南发、海南用”的目标而去。
“海南卫星星座”(含6颗光学卫星、2颗高光谱卫星和2颗雷达卫星)研制工作正稳步推进;
“海南一号”首批4颗光学卫星研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通过自筹经费购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最新型号商业火箭,目前已进入卫星星箭对接环节,今年底择机在文昌发射。
差异化布局,海南开启商业航天新业态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主攻卫星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海南一号”卫星三亚遥感卫星地面站承担卫星数据接收;三亚遥感信息产业园聚集航天卫星产业集群。
“航天热”背后,优势可叠加,发展正当时,概括了海南航天应用产业极具优势。
“一方面海南处于低纬度地理位置,拥有广袤无垠的海洋,为商业卫星发射奠定了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海南还储备了层次丰富的航天技术体系,形成了‘北有文昌航天发射,南有三亚卫星应用’的航天产业格局。”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执行院长、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董事长杨天梁说。
商业航天是“香饽饽”,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7美元至14美元的回报。“新航天、新基建、新业态”为科技赋能。
围绕如何开启商业航天新业态、海南卫星互联网产业优势基础和发展方向等课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中国长城工业集团、北京国科航天发射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和行业专家进行了讨论。一场场讨论下来,摆在大家眼前的事实是:发展商业航天还面临不少挑战。资源配置、市场准入、人才引进、融资等方面,都遇到发展困境。
摆脱困境,得先练好内功。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规划推进研究所战略研究总师张京男认为,海南可以将商业航天作为重点行业加以支持;建设航天卫星应用产业集群;打造发展商业航天的政策、人才、创新平台;建立航天科技馆;融合航海技术,促进“卫星+智慧海洋”天海一体化技术创新……
“十四五”时期,海南将打造种业、深海、航天三大科创高地,争取国家实验室落户海南,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全国深海科技基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和航天重大产业基地,陆海空产业总规模超亿元。
这些完善的“路线图”、画好的“施工图”将会让三亚的空天信息产业再次“飞”出新高度。
(记者杨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