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产业园可年产颗小卫星,火箭产业园可年产20枚火箭。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相邻的两个园区内可以完成卫星、火箭的批量生产、制造、总装和联控联调。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是我国除上海、西安之外的第三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随着汉产卫星、汉产火箭陆续投产,一座航天新城在长江北岸悄然崛起,武汉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的步伐铿锵有力。
■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符合“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
查询国家发改委有关文件,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共批复了3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
年7月,国家发改委同意上海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并认定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民用航天主导产业、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两大领域。
年10月,国家发改委同意西安国家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并认定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重点加强以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为主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在三大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中,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属于“后来者”。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湖北省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
国家发改委的复函显示,湖北省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符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体现了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适应,对于推动湖北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促进航天产业全面创新和集聚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动能和新亮点具有重要作用”。
■锚定市场潜力巨大的商业航天产业
武汉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深度合作
与上海、西安定位于国家级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不同,武汉锚定市场潜力巨大的商业航天产业,突出产业创新,统筹卫星、火箭、数据云,培育航天高新技术千亿元产业集群,致力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
6月9日,武汉市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深度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举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党组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刘石泉表示,武汉科教资源丰富、创新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是创新创业、真抓实干、成就梦想的地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将科学统筹企业布局资源,在航天产业、数字技术、光量子技术等方面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拓宽与武汉的合作发展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稳步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记者了解到,目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已经聚集了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空间公司、行云公司等多个航天“国家队”,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北京吾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李伯虎院士工作站等重点项目相继签约入驻,火箭、卫星、遥感、航天材料、测控等航天产业上下游链条正在加速形成。
■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
卫星制造在汉跨入批量化生产时代
在武汉,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为核心,实施商业航天牵引工程中的行云工程和虹云工程,旨在构建以天基宽带互联网和天基窄带物联网为骨干联通的天基信息网络。
行云工程建设已取得可喜进展。年5月,行云工程首发星“行云二号”01星、02星成功发射入轨,完成行云工程α阶段建设任务。两颗卫星圆满完成包括平台及载荷状态测试、星间激光通信载荷测试等在内的第一阶段技术验证。今年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计划完成行云工程β阶段组网建设。届时,将实现小规模业务运营,初步实现天基物联网服务。
武汉卫星产业园、武汉火箭产业园则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实施行云工程和虹云工程、打造天基物联网的“基座”。
去年底,武汉火箭产业园一期投产,形成年产20枚快舟火箭的生产能力。今年5月,武汉卫星产业园一期开园,建成国内首条智能卫星生产线,可年产颗小卫星,我国跨入卫星批量化生产时代。
长江日报记者李金友
■专家访谈
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
未来中国至少有5个万亿产业“链接”航天经济
在武汉致力于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之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李德仁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他表示,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武汉有天然优势,而且武汉已经在某些方面进行了尝试并获得成功,武汉有必要将商业航天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方向。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全球已经进入商业航天经济时代,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李德仁说,所谓的“航天经济”并不仅仅是发射几颗卫星那么简单,而是要有相关的配套产业支撑。比如,现在大家广泛认同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由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共同组成。这其中的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方面都离不开航天,发展起来的经济产业动辄就是上万亿元。
李德仁介绍,他曾在南京的一次公开发言中谈到,未来中国至少有5个万亿元产业和航天经济有关,包括“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城市运营大脑建设”“机器人、自动驾驶相关应用”“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
他说,在航天技术的运用方面,武汉做过很多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的团队协调合作单位,医院施工前的高分卫星图片,并与施工后的卫星图片进行对比,医院的建设没有对地质、环境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他的一名学生在做共享电动自行车项目,用辆电动自行车送医生上下班,疫情期间不收费。这家公司在电动自行车上安装了北斗芯片,这种芯片的高精度导航能做到0.5米,能精确地显示位置。一人出行,不受聚集交叉感染,也不会传播疾病,很安全。
李德仁认为,在商业航天领域,武汉有众多高校、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参与。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武汉汇集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如航天科工、高德红外、武大吉奥、立得空间等公司。在科技研发方面,武汉也有诸多重点实验室参与其中。“这些都为将武汉打造成真正的‘中国航天第三极’创造了先决条件。武汉应当抓好卫星导航、遥感、通信的集成,将人工智能上天,努力推进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
李德仁说,武汉的机遇在于起点高、基础扎实,但是遇到的挑战也不少。无论什么经济,要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如何将高校优势转化为武汉的人才优势,需要全盘考虑。在这方面,政府层面的主导不可或缺。而且,如何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如何实现本土企业与科研单位的无缝对接,将原创性技术直接转化为市场产品,这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长江日报记者赵家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肖龙:
科教实力是武汉商业航天的最大底气
“对于未来的航天产业,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475.html